分类菜单

行业新闻 正文

黄淮南片小麦育种策略(一麦众承 张震)

更新 2025-03-20 09:44:46 阅读 1

各位老师,大家好!我是南阳市科学院张震,今天由我代表13号,“麦行天下”组值日,本组成员有组长杨海川老师,还有宋建喜老师、崔法老师、董普辉老师、马小飞老师、梁文化老师、陈三乐老师、张海军老师、杨亚丽老师、李兴茂老师、孙连发老师、赵永英老师、李义文老师、杨茂胜老师、许国震老师、刘勇老师、宋茂兴老师、许育彬老师、徐平老师、倪胜利老师、梅兹君老师、李晓静老师、李有红老师、黄彦宗老师、汤鑫老师、魏亦勤老师、刘秉华老师、阎俊老师等多位老师。非常感谢“一麦众承”交流平台各位专家、老师的无私分享,让我收获很多。多位老师专家对黄淮南片小麦育种,从选育技术、技术指标等多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探讨,收益良多。今天班门弄斧,参考多家之言,在黄淮南片小麦育种方向上做些探讨。很不成熟也不全面,不当之处,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。


    黄淮南片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,主要覆盖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,具体范围包括河南省中南部、陕西省关中地区、安徽省北部、江苏省北部。是中国优质中强筋小麦主产区,占全国产量25%以上。

探讨黄淮南片小麦育种的方向,需做几个方面的考量。近年来,针对赤霉病严重和人们对小麦品质要求提高的情况;及对黄淮南片的气候条件可能多变的适应性,比如降雨不均、温度变化,所以品种需要耐旱、耐湿、耐盐、抗倒伏等。同时,生育期要适合当地的种植制度;适合机械化收割,比如株高适中、抗倒伏、落黄性好;育种技术上,传统杂交育种结合现代生物技术,比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、双单倍体技术加速纯合,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改良;应对市场需求多样化,需要细分品种,比如针对高端面制品的高筋品种,或者营养强化的品种。同时,绿色优质品种会更受青睐,减少农药使用,符合绿色农业趋势。总的来说,育种方向应包括:1. 抗赤霉病为主的多抗性;2. 优质高产并重;3. 适应性强,耐逆性好;4. 适合机械化;5. 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效率;6. 考虑市场需求多样化。同时,需要多学科合作和全产业链的支撑。

为此,黄淮南片小麦未来育种方向应围绕抗病性、品质优化、适应性提升、机械化适配以及技术创新展开,具体策略如下:

一、抗病性为核心:多维度强化赤霉病抗性

1.挖掘抗性基因资源

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(MAS)定位抗赤霉病QTL(如Fhb1基因),结合基因编辑技术(如CRISPR)精准导入抗病基因。

2.引入小麦近缘种(如长穗偃麦草、黑麦)的抗性基因资源,拓宽遗传基础。

3.分级抗性育种

区分抗侵染(阻止病菌入侵)、抗扩展(抑制病菌在穗部扩散)、抗毒素积累(降低DON毒素)等特性,培育多环节抗性品种。

4.多病害协同抗性

聚合赤霉病、条锈病、白粉病等抗性基因,结合田间抗性评价,选育广谱抗病品种。

二、品质提升: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

1.加工品质分级育种

酿酒小麦:蛋白含量(10%-14%)皮薄,软质率高,硬度低,支链淀粉含量高。适合酒曲等需求。

强筋小麦:高蛋白含量(≥14%)、稳定面筋(湿面筋≥32%),适配面包、拉面等需求。

弱筋小麦:低蛋白(≤12%)、软质胚乳,适合糕点、饼干加工。

2.营养功能化改良

富集锌、铁等微量元素(如通过GPC-B1基因调控籽粒营养),开发功能性专用小麦。

提高膳食纤维含量,契合健康食品趋势。

3.外观与商品性优化

籽粒均匀饱满、角质率高,减少赤霉病导致的皱缩粒、霉变粒。

三、适应性优化:稳产耐逆

1.气候适应性

耐湿耐渍:根系发达、耐穗发芽品种,应对黄淮地区多雨气候。

抗倒伏:降低株高(70-85cm)、增强茎秆强度(如Rht3基因合理利用)。

抗逆扩展:耐晚霜冻、抗干热风,适应气候变化。

2.轻简栽培适配

早熟品种:缩短生育期(220-230天),避免与后茬作物(如玉米、大豆)争时,也可能避开干热风及赤霉病侵害。

耐密植:紧凑株型、分蘖成穗率高,适应机械化精量播种。

四、机械化兼容:全产业链效率提升

1.农艺性状改良

穗层整齐、脱粒性适中,减少联合收割机损失率。

抗穗发芽(如高PHS抗性基因),适应机械化收割后直接入库。

2.配套栽培技术整合

结合抗病品种,推广“一喷三防”技术(杀菌剂+叶面肥+生长调节剂),降低赤霉病防控成本。

五、技术创新驱动育种效率

1.现代技术融合

利用全基因组选择(GS)预测杂交后代表现,缩短育种周期。

双单倍体(DH)技术加速纯合,结合高通量表型鉴定(如无人机遥感监测病害)。

2.种质资源创新平台

建立赤霉病抗性鉴定圃、品质分析实验室,实现抗性与品质性状高效筛选。

六、产业链协同与政策支持

1.科企合作机制

科研单位专注抗病、优质基因挖掘,企业主导品种产业化与市场推广。

2.绿色品种认证

推动低农药需求品种纳入绿色食品认证体系,提升市场溢价。

3.农民培训与示范

通过田间展示会、技术手册、科技培训会,普及抗病优质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。

七、结语

黄淮南片小麦育种需以“抗病保安全、优质提效益、稳产降风险”为目标,通过多性状协同改良与现代育种技术结合,培育适应气候变化、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品种,助力区域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。


2025-03-09


来源:张震

转载请标明出处,未经授权禁止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